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与「网路温度计DailyView」平台共同发布《网路高龄负面用语调查报告》,结果显示「高龄驾驶」与「诈骗」是最常出现的负面语句。(弘道老人基金会提供)
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今(4日)与「网路温度计DailyView」平台共同发布《网路高龄负面用语调查报告》,结果显示「高龄驾驶」与「诈骗」是最常出现的负面语句,让原本中性事件,在舆论被贴上偏见标签,使高龄者被简化为问题的代名词,呼吁消除社会或报导等改变思维与角度,消除年龄歧视。
该报告运用AI语意分析与网路情绪判定技术,观察去年7月到今年7月的新闻与社群中的高龄相关词汇,发现讨论集中于「交通安全」与「诈骗防制」两大主轴,其中新闻内容前10大负面用语中,与诈骗相关的词汇(如诈骗、被骗、遭诈)占半数,其次为交通议题(如高龄驾驶、暴冲、无照),以及涉及世代冲突的语句(如咆哮、让座)。
在社群内容前10大负面用语中,除延续诈骗与交通2大主题外,另有半数反映世代对立与污名化,如「让座」、「老人味」、「倚老卖老」等,显示社群讨论更具情绪与贴标倾向,若整合前30大负面词汇,还可见「凄凉」、「生不如死」、「长照悲歌」、「下流老人」、「老人臭」等具标签性与情绪色彩的用语。
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李若绮指出,许多事件原本是中性的,却因语言使用而被贴上标签,使「老」成为问题的代名词,如此不仅伤人,也让世代间更难理解、加深对立。联合国呼吁消除年龄歧视,台湾「高龄」议题的语言敏感度明显不足,应改变思维与角度,如高龄驾驶改成高龄交通安全或友善驾驶支持,高龄问题改成高龄议题,让焦点回归事件与制度脉络。
网路温度计母公司、大数据公司营运长蒋志薇表示,从「诈骗」、「高龄驾驶」到「老人味」等词汇的语意演变背后,反映社会对「信任」与「责任」的再分配焦虑,盼助社会看见隐藏在情绪背后的结构性讯号。
文章来源:自由时报如没特殊注明,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






